
黄蜡石,有湿、润、密、透、凝、腻六德外,具有冰肌玉骨、品性高洁而成为名贵观赏石,其主“色相”为黄,可分黄蜡、红蜡、白蜡、黑蜡等四大品类;有黄中透红、黄中透白、黄中透黑,也有一石多色的多彩蜡石。从质的品位上,分冻蜡、晶蜡和粗蜡等若干等级,而最高品位是质冻腊黄。其油腊之质感源于石英,而其颜色则来自氧化的铁质,好的冻腊可与田黄石“石帝”竟美,而今品味高的黄腊石已封为“石皇后”的美称。
品“黄腊石”愚意品性与气质,“黄”为首,天玄地黄,黄乃土地之色,黄为皇帝,黄河之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符号,**是佛教、道教、儒教思想中最高的颜色。
赏“黄蜡石”,犹如走于美的画廊,细腻精美的花纹吸纳了天地的灵气,秉承了山水的风韵,五光十色,雄劲而有节,秀、苍、斜、姿态万千横亘于山的尽头或躺然清溪,人们取之于“银红台阁”斜依着明窗,或“沉睡”于微雪,惹微风掠击雨水莨菪的环形安然见样,斜阳西坠、余辉娆娆,碧蓝淼茫,分外韵致。在肉眼的可观处晶莹闪烁,还有那无数隐秘于万物后的星粒,正在虔诚的等候,尤其守候在一帘满月,倒影在水中,那种被玉色的月也不落尘埃,却成难见之隐,可那空旷,雍容的光泽,又仿佛散入水中也会漂泊,沉入水中也会深刻。此时,一种冷淡而寂寞廖落的心灵随之凹凸难平的思念,耿耿串起怦然于动的往事,一切在月夜中沉睡,怎样的意境、怎样的恬然畅怀,心意朦胧,多重的系念,不是赏石人,必不得其中况味。
读懂“黄蜡石”方能把自己交赋予自然,通过精神的内敛而产生最强烈的人文表现力,直达人心最深处,诱发最真实的震撼,使自己对生活的厌倦、对周围的人和物疾首额,试图被河流中埋没几千年的玉石有缘从中有片刻之欢而换回一副永久自然的心境来,借物言志,久久回味。
这样的时辰和景致,需要爱石者磨着性子抱着坚定的信念,漫长艰辛地去寻找和挖掘,一次次寻石的经历都会构成一生难忘的回忆,这一过程提升了石的品质,更重要是将石之精神发展至极,正如人性中应有的刚正、质朴、昂扬向上、执着无悔。
黄蜡石来自天然的沧桑和沧桑中隐含着的生命力,一石可埋葬几百年或上千年,可一快美石,经过日月风雨的侵蚀非得没有零落衰改,如此光滑的体表,那样精美的图案造型,真是秒不可言,她们俨然囊括了大千世界,浓缩了四面八方的风土人情和湖光山色,特意造出这样的杰作供人所赏玩味,怡情悦性,回归如初境界。
她们无论如何,形态或仰或附或曲或躺或卧或依或盼,都展示出贞坚的灵魂和顽强的意志,与沧桑共存的盎然生命力和坚实无言的英雄气概,任凭人类取用。
怪不得爱石者们也真如对待情人一样地关爱石头,洗石头、刷石头、煮石头、檫石头,给石头上蜡抹油涂脂抛光,然后再找木头制座子打毛刺刷油漆,将那奇石恭恭敬敬的请上宝座,对那哑巴石头自言自语,神经兮兮地频频发嗲。
爱石者人在大野河滩穿行,在溪谷沟窟里徘徊,觅石寻石采石,头顶烈日脚踩厚土,风餐露宿亲近自然,劳其筋骨苦其心智,忘乎尘扰修乎大德,咬得菜根吃得粝饭,心境从容坦荡,睡觉倍儿香,爱石人就是如此这般地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快快乐乐,如同神仙一般地过着悠哉游哉的人间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石头就是他们的财富,石头与他们相亲相融,石头就是他们的“通灵宝玉”石头就是他们的生命所系。